查看原文
其他

​白酒 | 历史:相关事件时间表

琢舟 琢舟八千里
2024-09-21

作者按:这篇是《揭开故事的面纱(点击可跳转)》中所述事件的简单摘取,尤其是2000年后的内容,权当时间查询表了。

中石器时代

人类通过观察自然发酵现象发现了酒。

新石器时代

掌握并形成了固定的果酒、乳酒的酿制工艺,出现了行业雏形。

商朝

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工艺。

先秦

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

汉朝

发展了制曲技术并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

唐宋

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

元朝

从西域引入了蒸馏酒,此前市面上常见的是米酒、果酒、药酒、葡萄酒等发酵酒。

明朝

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酒迅速普及,出现了完整的蒸馏酒产业。

清朝

黄酒依然是高端、正规宴请用酒,有世家背景的遗老遗少就喝绍兴黄酒。社会地位较高的政商界人士,如果喝白酒的话,喝汾酒。一般的社会大众,喝本地或附近产的白酒或黄酒。

1689:康熙下过「饬禁盛京多造烧酒糜费米粮」的谕旨。

——《清文献通考·征榷考五》

1691:康熙谕内阁:「闻畿辅谷价翔贵,遣户部笔帖式一员往谕直隶巡抚,令其于所属地方,以蒸酒糜米谷者其加意严禁之。」

——《古今图书集成》六九七册,酒部汇考三》

1722:康熙谕总理事务王大臣:「其开烧锅者禁止。」

——《畿辅通志》卷一百七

1737:乾隆「特降谕旨,永禁烧酒」,对违禁者处以刑罚并追究官员的失察责任。

1749:朝廷对南方运贩红曲红糟严加禁止。「如运贩五百斤以内及广收米面制造运贩一千斤以上者,分别治罪。红曲变价入官,地方官失察贿纵,俱论如法。」

——《清文献通考,征榷考五》

民国

北洋政府的钱权集团与清朝统治阶级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他们沿袭了清朝的饮酒文化。南京政府的社交文化多用香槟、葡萄酒、鸡尾酒等洋酒作为社交用酒,而且有一种说法是蒋介石在早期喜好香槟,但我没找到可以证实的史料。

1912年2月:美国总统塔夫脱正式宣布,美国决定于1915年2月在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邀请各国参加。博览会的举行,是为了纪念巴拿马运河开凿成功+太平洋发现400年,并以此促进各国贸易增进,故这次博览会被称为「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1914年11月1日:北洋政府撤销赛会事务局,成立「驻美监督处」也就是赴美代表团,任命陈琪为监督(团长),加上其他成员共计18人(名单实为20人,应该有两位夫人是正式团员)。

名单:陈琪及其夫人、欧阳祺及其夫人、沈祚延及其夫人、陈承修、章祖纯、陈清任及其夫人、李宣谏、周椒青、陈琼、桂一仙、裘毓麟、夏菱球、裴士、何士准、于厚基、华英德。

1915年2月20日上午8时:巴拿马博览会正式开幕,当天参观人次达21万6000余人。整个展览期间参观人次达1900万余人。

1915年5月3日:巴拿马博览会进入审查选评阶段,展品由世界各国科学界、艺术界、工商界共500人组成的评审团审查,十分之七为美国人。

同时,北洋政府派出了实业代表团应邀访美,实地参观了博览会。随后,代表团抱着向美国学习的态度,火速参观了26个城市、243座工厂,并同美国商界积极接触,达成了3个商贸协议。

1915年5月:北洋政府颁布《全国烟酒公卖和公卖局的暂行简章》,决定实行「官督商销」的「公卖制」。这其实就是专卖制的前身,甚至比专卖制度还要强硬。

1915年8月:巴拿马博览会审查结束。

1915年12月4日:巴拿马博览会闭幕。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始实施严苛的农税制度。

1927年-1937年:「赋税繁苛,长期过度剥夺农村;防灾、治灾、救灾基础建设严重被忽视而极其薄弱,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大为降低,农村连年遍地灾荒。苛政『人祸』与自然『天灾』交织相迫,农村经济连年衰败;广大贫民也『命悬一线』,陷入求生无望、『坐而待毙』的绝境。」

——翁有为.《民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1927-1937)—以赋税与灾荒为研究视角》

1934年12月15日:红军突破黔军阻击,从湖南进入贵州黎平,31日到达瓮安,次年1月7日占领遵义。到1月底撤出,红军机关和主要干部住在城里,部队驻在郊区,在遵义待了半个月。

1935年3月16日-3月17日:红军在茅台镇三渡赤水河。

1935年4月24日:红军从黔西南兴仁县进入云南。至此,红军一共在贵州待了129天,总共只走了1000多公里,平均每天不足10公里,算是中场休息(长征12个月走了1万多公里,平均每天走30公里)。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往后的11年间,在延安的国事宴请、和平活动、战时动员等宴会用的白酒基本都是汾酒。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的主要粮食生产区几乎全部沦陷。

1948年7月:汾阳解放。

1949年6月:老汾酒厂经理杨得龄之子杨汉三,组织汾酒厂恢复了生产,将一批成品酒运往了北京。

现代

新中国成立之后,官方在对待「酒」的态度上有些暧昧,一方面想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又想保证粮食够吃。就这样,白酒行业在计划经济中经历了几番波折,最终在八九十年代进入了市场化阶段。

1949年9月21日:首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1949年9月30日:首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1949年11月2日:解放军由湖南进入贵州,11月21日解放遵义。

1950年2月:茅台镇解放。

1950年12月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华北酒业专卖总公司发布《关于华北公营及暂许私营酒类征税管理加以修正的指示》,官方在其中首次提到了「白酒」一词。

1951年1月:中央财政部召开了全国首届专卖会议,明确专卖政策是国家财经政策的组成部分。

1951年5月5日:财政部颁发《专卖事业暂行条例(草案)》并试行,开始对白酒实行专卖。至此,各类烧酒、土酒、白干等蒸馏酒正式被定义为「白酒」,并被纳入专卖管理范畴。

1952:为了节粮增产,酿酒专家方心芳先生带人在北京实验厂搞麸曲发酵技术,并应用于二锅头酒。

1952年9月:第一届评酒会在北京举办,评选出了全国名酒8种,其中包含4种白酒,也就是俗称的四大名酒。

1955年3月-7月:地方工业部召集 13 个省市的酿酒技术工人和专业干部 100 多人在烟台实行试点科技攻关,最终确定了「烟台酿酒操作法」作为白酒生产的新工艺。

1957年10月:泸州试点。由四川糖酒、省专卖公司、省食品工业局三家单位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带着50多名技术人员到泸州老窖蹲了约一年。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通过了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通过了提前5年完成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目标,通过了「苦干三年,基本改变面貌」等口号。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从各方面开展起来。

50年代末:粮食短缺但酒很赚钱,于是「三精一水」的勾兑酒从此诞生,也被称为「新型白酒」。但由于分析手段落后,缺乏理化分析的技术,未能很好地解决酒精除杂及成品酒「缺酸少酯」的问题(酸酯不平衡),这可能是饮后上头的主要成因。

注:三精一水,是指酒精、香精、糖精和水,用于勾兑酒的一种工艺。

1959年4月-1960年3月:茅台试点(第一次)。主要为了提高茅台产量以及研究茅台酒的独特风味,但因为大跃进影响而没有受到上级重视。

1963年8月: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酒类专卖管理的通知》,对酒类产销进行整顿。

1963年10月: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举办,评选出了全国名酒18种,其中包含8种白酒,这也就是俗称的老八大名酒。

1964年3月-1965年5月:汾酒试点。在轻工业部发酵研究所所长秦含章的主持下进行,历时14个月。试点定型了汾酒的酿制工艺和质量标准。

1964年10月-1966年5月:茅台试点(第二次)。由轻工部食品局工程师周恒刚带人到茅台酒厂开展试点,分为两段,期间由季克良帮助李兴发总结发表了茅台「三种典型体」,从此茅台酒拥有了稳定的工艺标准。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试点中途解散。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9年8月1日-8月16日: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大连举办,评选出了全国名酒18种,其中8种白酒,也是俗称的新八大名酒。第一次划分出了酱香、浓香、清香、谷(米)香、其他香型五种香型

改革开放以来

1984年5月7日-5月16日:第四届全国评酒会(白酒类)在太原举办,评选出了白酒类全国名酒13种,也就是俗称的十三大名酒。

1984年-1988年:以1984年政府放开酿酒用粮调拨和降低白酒产品税为标志,中国白酒行业迎来了以产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期。

1988:7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做好放开名烟名酒价格提高部分烟酒价格工作的通知》(国发〔1988〕44号),放开了当时13种名酒、13种名烟的价格管制,白酒正式进入「市场化」阶段。

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放开名烟名酒价格提高部分烟酒价格宣传提纲的通知》(国办发〔1988〕29号)
名烟:中华(金中华)、云烟、玉溪、红塔山、红山茶、茶花、牡丹(包括上海牡丹、金牡丹、北京牡丹)、阿诗玛、大重九、恭贺新喜、石林、上海红双喜、黄人参
名酒:茅台、五粮液、郎酒、泸州特曲、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双沟大曲、全兴大曲、剑南春、董酒、汾酒、西凤、特制黄鹤楼。
8月10日,国家税务局发布《关于烟酒放开和调整价格后征收产品税、专项收入问题的补充规定》,调整了税收规定。

1989年1月10日-1月19日:第五届评酒会在安徽合肥举办,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持,也被称为「1988年度国家优质白酒评选工作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白酒泰斗沈怡方担任专家组组长,评选出了金质奖17名,也就是俗称的十七大名酒。

1989-1992:由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而出现的“价格闯关”,导致行业大面积亏损,白酒企业在价格放开之后遭遇了第一场真正意义的「市场化考试」,在涨价和降价之间做出不同艰难抉择后被划分进了不同的竞争阵营。

1990年12月18日:国务院第129次总理办公会,会议决定由法制局牵头,会同商业、轻工两部共同起草《酒类管理条例》,但对是否实行全国性的酒类专卖「暂不定论」。

1995年11月:秦池以6666万元中标央视黄金段广告,成为央视标王。1996年,秦池又以3.2亿元的天价蝉联「标王」。1997年,秦池被曝出「勾兑事件」。

1995年11月17日:国家工商管理局发布《酒类广告管理办法》,限制白酒广告在媒体上的投放。

1997年5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1998年1月27日:朔州假酒事件。朔州市有数百群众因饮用这类白酒而中毒,最终造成27人死亡。

90年代:五粮液营销成功,强势崛起,以喷香高、口味绵甜、比汾酒的口感更醇厚更丰富而席卷全国。至此,汾酒就慢慢失去了市场标杆地位,浓香酒也逐步取代了清香酒的主导地位。

2000:口子集团在安徽合肥尝试的「盘中盘」模式初获成功,随后将此战略复制到了西安、郑州、南京3个城市。

2005:由于「盘中盘」模式越来越依赖酒店终端,这让酒店的入场费节节攀升。再加上消费者自带酒水的比例越来越大,最终演化出了以公关团购为内核的「后盘中盘」模式。

2008:美国次贷金融危机。

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塑化剂事件。21世纪网报道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倍,仅一天时间,酒鬼酒股票临时停牌。

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接着,中央军委在2012年12月21日下发《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禁三公」开始。

1988 年-2015 年:白酒行业共经历了三轮调整。

第一轮调整是 1988-1992年,政府放开定价权后白酒企业获得了提价机会,「提价+扩产」奠定了当时的行业领先者。1989年政府开始整顿白酒消费,酒企陷入困境,古井贡酒率先使用「降度降价」策略突围,成为最早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公司。

第二轮调整是 1998-2003年,从量计税政策使酒企开始开发高端白酒提升产品线,并开启了白酒行业黄金十年的盛况。

第三轮调整2012-2015年开启于整治三公消费和塑化剂风波,大众消费取代政务消费,产品结构向中低端延展,高端白酒降价。在经历低迷期的连续降价以后,2015年高端酒开始停止降价,新一轮涨价节奏开启。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消费行业受到疫情管控三年的限制。
2022年12月26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44号)》的通知。
2023年1月8日: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新冠疫情正式结束。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琢舟八千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